作者:王东说史
2001年重阳节当天,石阡县军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杨又铸前往乡下看望一位老朋友。途中,他偶然发现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:龙塘镇的村民们带着老人和小孩,手捧着琳琅满目的祭品,浩浩荡荡地涌向附近一座雄伟的大山,准备祭拜。杨又铸心生疑窦,因为在他的记忆中,这座山并不是神山,也没有什么广为人知的神话传说。那么,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,是在祭奠什么重要的事情或人物呢?
出于好奇,他下车向村里的老人打听。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耐心地为他讲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,这段故事也逐渐揭开了红军52团失踪的秘密。
回溯到1934年10月,红军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役遭遇惨败,伤亡惨重,形势异常危急,被迫开始了艰难的长征。长征初期,红军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,只能依靠派遣部队先行侦查各地环境,摸清形势再做决策。经过反复研究,总部决定派遣红6军团作为先锋部队,前往贵州侦察,掌握敌情。
展开剩余85%1934年9月,在任弼时和萧克的领导下,红6军团向贵州进发。但他们未曾料到,危险早已悄悄逼近。湘黔桂三省的军阀视红军为眼中钉,坚决不允许红军进入其势力范围。桂系第七军军长廖磊联合湘军十一团,在贵州境内布下重兵,准备一举消灭红军。
9月25日,红6军团在剑河县遭遇敌军伏击。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,军团领导果断决定撤退,但湘军早已在红军必经的路口大广坳布置埋伏。次日,红军进入伏击圈,形势异常危急。军团首长紧急指派龙云率领红18师的52和54两个团掩护主力撤离。两个团的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堵住敌人,为主力部队争取宝贵时间,但代价惨重,54团几乎全军覆没。
突破包围圈后,红6军团继续向贵州东北部石阡县推进,但前方依然充满险情。桂军中战斗力和装备最强的一个师,在该县甘溪地区占据高地,设下严密伏兵,企图一举击溃红军。
面对敌军的严密封锁,红6军团官兵在任弼时、萧克的率领下,顽强作战,鏖战三日,抵挡住了敌人的多次猛攻,消灭了数百名敌军士兵,成功冲出包围圈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补给断绝让红军陷入了极大困境。桂军在石阡县广泛散布谣言,污蔑红军是“青面獠牙”的凶神恶煞,当地百姓被蒙蔽后纷纷疏散,执行“坚壁清野”政策,使得红军无粮可用。
此时,红军最好的选择是渡过石阡河,与贺龙率领的红3军会合。正当红军准备行动之时,桂军和黔军十几个团迅速集结,再度包围了红6军团,情况危急,必须迅速突围。
军团首长再次把掩护突围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龙云和52团团长田海清。龙云之所以能承担此重任,是因为他智勇双全,曾任红军学校四分校校长,既有儒将的谋略,也有骁将的勇猛,所率18师素有“钢铁师”之称,而52团更被誉为“老虎团”,在历次反围剿中威名远扬,让敌军闻风丧胆。
任弼时将希望寄托于两位将领,郑重地问道:“军团的安危交给你们了,有信心吗?”龙云和田海清坚定回答:“请首长放心,我们誓死完成任务!”萧克的目光中闪现一丝忧伤,轻声嘱咐:“别提‘死’字,我要你们活着回来,一起喝庆功酒。”
随后,龙云向52团官兵激励道:“同志们,首长把断后重任交给我们,敌人人数是我们的十倍,有信心吗?”士兵们齐声回答:“有!保证完成任务!”田海清补充道:“只要有一口气,敌人绝不会过去!”尽管士气高昂,龙云依然谨慎,命令战士们昼夜兼程,在石阡县附近筑起工事,准备迎接决战。
10月16日,军团主力成功突围,龙云和田海清带领800名勇士面对人数远超自己的敌军,展开了殊死搏斗。尽管敌军装备优良、人数众多,但红军52团坚持战斗,顽强阻击,一天的激战敌人寸步难进。得知红6军团主力已突围,桂军怒不可遏,下令将52团全部歼灭,不留活口。
任弼时和萧克在成功脱险后,仍牵挂龙云部队,不久便下令52团尽快摆脱敌军围困,与主力汇合。休整片刻后,52团再次发起突围,撕开敌军防线,向南突进。大部队转移安全,龙云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然而前方传来密集枪声,敌军已设伏。若向前冲锋,虽地形开阔易于突围,却恐敌人尾随至主力部队,后果不堪设想。经慎重商议,龙云与田海清决定向西转移,迷惑敌军,保障大部队安全。此决定极其艰难,因为西行意味着孤立无援、无补给,可能是条死路。
他们进入一座名为困牛山的险峰,位于石阡县与思南县交界。困牛山三面环水,一面悬崖峭壁,唯一出口极易设伏。因当地百姓纷纷逃离,红军无导游误入绝境,而敌军则借导游之便布防重兵。
龙云意识到形势凶险,四面楚歌。敌军从制高点大声喊话劝降,许诺高额赏金与安逸生活。田海清怒不可遏,一枪击倒敌官,振奋了士气:“头可以断,血可以流,绝不当叛徒!”战士们齐声响应,斗志昂扬,连续击退敌人多轮进攻。
敌军见无法正面取胜,狡诈地利用当地百姓组成“人墙”,夹杂着民团冲锋,企图以民众为掩护靠近红军。面对这一陷阱,龙云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:若不开枪,敌人将乘虚而入;若开枪,则是对自己同胞下手。最终他下令停止射击,企图等待时机。
正当敌军借百姓掩护发起进攻,红军士兵无奈反击,但早已疲惫不堪。红军士气虽高昂,龙云和田海清带伤指挥,但随着敌人逼近,正面突围无望。田海清发现悬崖上有裂缝,建议分开突围,自己掩护后撤。
龙云坚持亲自留下掩护,几名警卫擦着泪将其护送至山峰安全处。龙云突围后被民团俘虏,坚贞不屈,终在狱中牺牲。田海清带领残余战士拼死抵抗,身负重伤仍指挥作战,最终被子弹击中头部倒地。
战士们誓死报仇,枪声再次响起。但敌军利用百姓形成包围,枪声骤止,红军退至绝壁。面对三种抉择:投降、开枪射击百姓或就此献身,年轻的连长挺身而出,怒吼誓死不叛。随即,他砸碎手枪,高喊“红军必胜!”带头纵身跳崖,170余名战士紧随其后,无一投降,壮烈牺牲。
敌军面对这壮烈一幕震惊不已,不解红军为何如此无畏。52团师长龙云的生死和部队的命运一直成谜,多年来总部查寻无果。直到2001年,杨又铸在调查当地重阳节风俗时,揭开了这段历史。
随着时间推移,当地百姓逐渐明白红军的真相,对当年误解和疏远深感愧疚。为表达悼念与赎罪,在当地长者组织下,每年重阳节,村民们都会前往困牛山祭拜英烈,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。
此消息传出后,有关部门高度重视,修建了困牛山烈士陵园,以永远纪念这些英勇牺牲的先烈。
深耕战争史,弘扬正能量,欢迎投稿,私信必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